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其实是和现在的教育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基于教育资源最佳利用的思路构建的: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最多的教育任务。所以我们的小学的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学生(我知道部分学校达到了90+,甚至150+),同时使用无差别的年级推进制度,从1年级到9年级,除了特殊情况就是“同步走”原则。而我们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就以我家孩子为例:在入小学前,他在学习除法和小数,但他在课堂上,继续从“大小多少”开始,到一年级结束也不会接触到乘法运算。我不知道他都在课堂上做什么,但不会专心听讲是肯定的,考试的时候未必比那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孩子考的好,也是正常的。现在教育模式的特点,我觉得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是很高效的,在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的情况,可以得到最大的被教育者人数上的产出(我这里不是说实际产出,因为设计生产线的科技工作者的产出和生产线上的工人的产出是不一样的,所以实际产出未必高)。什么是快乐教育我所说的“快乐教育”,是指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以孩子的自身的发育情况安排教育规划,根据孩子的状态安排教育方法和内容教育方式。因为我们的规划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安排的,所以孩子并不会觉得辛苦,我们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孩子的兴趣的问题,只需要在“疲倦期”帮助调整,在遇到障碍的时候,帮助他们渡过即可。这种安排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更低成本的选择。 根据孩子的状态安排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这是最好的利用孩子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

就如身材比较高大的孩子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会发育不良,如果不能安排合适的充足的内容,智力发育比较快的孩子也会出现在精神上的“营养不良”。最近在听一个艺术史的节目,里面讲到莫扎特的时候,特别说到:如果没有莫扎特的父亲,莫扎特也只会是一个有很好天赋的儿童,而不可能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天才莫扎特。莫扎特有一个比他大4岁的姐姐。他的爸爸在教他7岁的姐姐弹琴的时候,他在旁边看着,然后就自己凭记忆弹了他姐姐的练习曲。莫扎特的爸爸惊奇的发现了儿子的天赋,所以着力去培养,在莫扎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钢琴水平就已经达到了专业级。 我很厌恶一种教育思路:让孩子成为普通人。因为没有谁是“普通人”,也没有谁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唯一的存在,没有人会想要成为生产线上下来的无差别的“螺丝钉”。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带有规范的社会里,所以在公共场合需要带上不同的面具,以便于和场景保持和谐而已。培养孩子的特长,补足短板才应该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思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限制,注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优势。视觉完好的人,就不会有足够的大脑皮层给听觉去处理信号,所以视觉受损的人可能会拥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听觉和触觉灵敏度,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用心的练习的结果,也是大脑的视觉皮层被用于处理听觉和触觉信号的结果。发现孩子的特长并且提供足够的资源,是“快乐教育”规划的基础。特长通常意味着大脑和身体上和其他的孩子存在一些差异,强化这种差异,就可能脱颖而出;忽略这些差异,这种差异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泯然众人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我相信拥有高天赋的儿童是很多的,但“营养不良”症,最终使他们的天赋枯萎。和特长相比,发现缺陷就更重要,因为早发现早干预的结果会远远好于放任不管。阅读障碍是一个最常见的的认知障碍,虽然它是由多个基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遗传相关性,但经过早期的训练的阅读障碍症患者,通过对大脑回路的重塑,可以达到正常儿童学习的效果。而没有进行干预的阅读障碍儿童,很少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业的。事实上早期发现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就可以排除是否正常,确诊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试。 有些生理或认知障碍是容易发现的,有些则不容易。比如听力受损会导致无法理解音阶,造成五音不全,而过于敏感,可能会被噪音过度干扰…

注意力

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不会形成长期记忆(可能会形成程序性记忆,比如某个东西什么样子想不起来,但再次看到可以认出),也不会产生理解。我们会注意某个东西的时候,在我们大脑里是在调动起大量的神经元参与了对关注内容的处理。注意力越集中,参与的神经元就越多,当然处理的的效果就更好。在全神贯注的做某件事的事情,我们大脑甚至会开启奖赏机制,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体验,以至于想要再次尝试这种体验。优秀的老师,并不一定是知识最丰富、最会表达的老师,但一定是能够让人集中注意力的老师。快乐教育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怎么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怎么在孩子的注意力在某个点的时候,顺势而为。有一次我儿子觉得蘑菇很好吃,我就和他说:“你知道什么是蓝瘦香菇吗?” 他的兴趣马上来了。我就给他讲“蓝瘦香菇”的那个笑话。讲完后,我给他说:“你知道吗?真的有蓝瘦香菇。”这一下兴趣又来了,然后我们一起到电脑上查蓝色小蘑菇的资料。在研究完小蘑菇,我又给他说:“你知道吗?除了人类,还有一种动物会种蘑菇。它们是一种蚂蚁。”这时间孩子的兴趣就更大了,我们就一起研究切叶蚁,不查不知道,一查,居然找到了不少我原来也不知道的细节。我又问:“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蚂蚁要种蘑菇吗?” 孩子想一想,想不出来,我就给他讲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生产能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跟多的人口。最后给他出了一道题:“在采集时代,要养活一个人大致需要21平方公里;而现在的农业生产,每亩地可以生产1000斤的粮食,足够养活2个人,那同样的土地数量,现在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采集时代的多少倍?”(因为刚上小学一年级,这个计算对他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假如我给孩子讲:“好好吃饭,吃完饭我们来做个算数题。”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可能是:我很忙,我不想做什么算术题。 以孩子为中心的引导教育模式,就是在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的时候,将他带入一个知识的花园,因为知识之间都有关联,所以可以从任何一点到达你想给他安排的内容上去。就如带孩子进入了到处是宝石的海滩,孩子什么都想捡了珍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吗? 鸡胸肉是蛋白质占比最高的肉类之一,但喜欢吃鸡胸肉的人很少,因为不好吃。如果经过好厨师一番处理,鸡胸肉也会很受欢迎。知识就像是蛋白质,但单纯的知识显得很枯燥,如果我们试图把这种东西强迫孩子吃下,即使吃下去,恐怕也吸收不了多少。如果是经过精心烹制的呢?孩子会得到你所给他的还要多,因为他们并不会停留在讲授的层面,延伸的思考和探索是不可避免的。相比于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去听指定老师的课, 随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然后一起和孩子探索知识这两种方案,前者是否就如人类的采集时代,而后者是否就如现代的农业生产?

什么样的教育被称为快乐教育?

我认为的快乐教育是在不被压迫,不被强制性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而学到知识,被称为一种快乐教育。

其实快乐教育早已经引进教育,生活中特别是幼儿园的快乐教育就做得非常好,就拿我家小孩子来说,他是非常喜欢在幼儿园的生活,每天吃完饭恨不得早点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学舞蹈,做手工,在儿童歌曲中慢慢学会了唱三字经。

其次,快乐教育已经引进在小学课堂上,特别是数学上老师所教的手指算数,一双手可以算出100以内的所有加减法,这一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是没有的,所以觉得这是一项很快乐很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喜欢老师教的开心。

最后就是我觉得快乐教育是应该让我朋友在一个没有压力,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不是像现在家长强制性要求报各种学习培训班,兴趣班。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建议,关于快乐教育的一点点小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图1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51考个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kgz.cn/3296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